构建积极现实 加速职业成长 ――发现属于你的“幸福原动力”

构建积极现实 加速职业成长 ――发现属于你的“幸福原动力”

2016-10-22 00:00:00

构建积极现实 加速职业成长
――发现属于你的“幸福原动力”

党建锋


   在实际工作中,面对同样的外部环境,有些员工积极进取,敬业实干,持之以恒以激情斗志迎接每天的工作挑战,解决问题、贡献价值;而有些员工则更容易消极懈怠、得过且过,面对工作任务、压力及挑战不敢积极应对,甚至逃避推诿等。是什么样的思维模式及心理状态导致了员工行为的巨大区别呢?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是因为优秀员工看到了懈怠员工没有看到的更加积极、更加富有意义和成功希望的现实,并且充分利用内外部环境激励自身追寻目标、获得成功。

具备构建积极现实的能力
   “虽然人类大脑每秒钟能从外界接收1100万比特的信息,但它每秒只能加工40比特。这意味着大脑必须从海量输入中选择很小一部分来进行加工处理,大量信息被置之不理。因此你的现实就是一种选择,你选择去关注什么塑造了你对世界的感知和理解。”美国心理学家肖恩•埃科尔在《幸福原动力》一书中如是说。不管是在日常生活环境还是工作场景中,我们感知到的现实并非唯一确定,而是更加取决于我们的视角、心态和信念。换句话说我们关注的事情才构成了我们的现实,你关注消极你就会变得消极,你关注成长你就会实现成长;因此让我们的大脑聚焦于真实、有意义且积极的目标非常重要,它奠定了我们职业成功的基础。
   面对基本相同的工作任务量和工作难度,有些员工可能感受到令人窒息的工作压力,而有些员工则看到了令人兴奋的工作挑战和成长机会。工作本身并不构成压力,真正使我们感受到压力的是我们面对工作时的认知和心态。当你把工作更多的与职业成长、实现自我人生价值联系在一起,而非把工作看成不得不背负的负担时,你就会感受到更大的奋斗激情、更小的心理负担。
   现实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我们意识到或未曾意识到的变化,我们今天采取的工作方式方法未必能够完全适应明天的工作要求,我们当前所形成的思维模式未必能够完全适应未来的工作变革。因此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要培养自身立足客观现实的动态变化、多视角观察及审视问题的专念思维,避免死板僵硬、单一固化的潜念思维模式。我们在理解自身主观视角带来的局限性基础上,更要以积极心态、积极思维与团队同事、外部客户等沟通交流,善于整合并站在他人视角看问题,如此不但有助于我们提升同理心、凝聚团结协作正能量,更加有助于我们克服自身思维盲点,看到更加多维的现实、发现更加高效的客户问题解决方案。
   同时我们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多接触其他专业背景人员、接纳并学习多元文化、倾听内外部客户的多元化声音,诸多尝试均有助于我们拓宽视野、增加我们观察世界的角度,提升我们看到丰满现实的能力,进而助力我们更加有创意地解决实际工作难题、创造独特价值等。
   而当我们遭遇工作困局、或出现工作失误甚至较大工作挫败时,此时更要充满工作韧性,不被暂时的不利局面打垮,而是善于发现及洞察不利局面的有利因素、看到消极事件的积极面,及时吸取错误背后的经验教训,并采取建设性措施高效解决问题、早日走出困境,回归工作正轨。
   无可否认,不管面对何种工作局面,永远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和想法不太可能,也不现实。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们的积极想法与消极想法之比为3:1时,他们会更乐观、更快乐、更高效,感到更满足(2:1会令人失去活力,1:1的比率则令人抑郁消沉)。正如肖恩•埃科尔所言,“只有当你看到许多现实(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并保持恰当比例时,你才能够选择并追求最有益的现实。”如果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多以积极心态和开放思维构建积极丰满的现实,同时并不逃避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自身缺点,并勇于寻求建设性方案予以解决时,我们才能在立足客观现实基础上做出更大贡献、获得更大成功、实现自身更大价值。

绘制职业成功路线图
   在构建积极现实基础上,我们要尝试绘制适合自身特点的职业成功路线图,以指引自己在各种纷杂环境中不迷失方向,目标坚定地迈向职业成功。
   大多数人的职业成功路线图通常围绕着财务收益、专业成长、价值贡献及充分实现自我人生意义等来描绘和构建。美国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在《追寻生命的意义》一书中指出,“不要问你的人生意义是什么,而要勇于解决生活向你提出的问题,你的人生意义就藏在迎接并解决你的生活问题之中。”追寻人生意义是人终其一生的生命驱动力之一,而在工作中寻找并体悟到意义至关重要,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职业生涯的成败及最终的生活幸福程度。研究表明,在工作中找不到意义、无法积极投入的人,在工作之外对生活感到满意并拥有幸福感的可能性会降低1/3。而要在工作中找到意义,其根本取决于我们是否能够勇敢迎接和战胜工作对我们提出的挑战和要求。任何正当工作,只要我们愿意投入心血迎接工作挑战、解决工作问题就会取得成绩,些微成绩都会有助于我们建立工作自信、并培养工作乐趣,在工作兴趣与喜乐中慢慢就会感受到工作意义。
   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可能我们的工作岗位几经变动,可能我们要承担各阶段工作项目。有些工作任务因符合我们的兴趣、能够发挥我们的优势特长因此我们乐意去完成;而有些工作任务我们自感枯燥无聊、毫无意义可能就会故意拖延,甚至消极怠工。事实上,功不唐捐,任何人生经历都并非徒劳,一切工作努力付出都值得。创造意义的是个人,而非工作本身,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为自身各阶段工作任务、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注入更多意义。一旦你寻找到了工作背后的意义,你则会感受到更大的目标感、激发更加持久的内在激情、投入更多的心力把工作干好。
   我们要善于放大格局、放宽视野,从自身主观角度看,某项工作可能没有多大意义,但从团队成功和组织发展看却不可或缺。只围绕自身构建意义,难免导致我们视野狭窄甚至坐井观天;而围绕团队成功、组织发展构建意义,我们则能感受到更大的意义感和目标感。我们可以在主动为同事提供社会支持、为团队寻求问题解决方案、为组织贡献独特价值中充分体现自身存在和人生意义。
   在沿着职业成功路线图前行过程中,我们可能有遭遇逆流、偏离航道甚至触礁的风险。在面对当下工作挑战及未来不确定性时,我们要充分激发积极心态,激励自己把更多脑力和资源首先放在积极主动获取成功、而非以悲观防御心态过分寻求安全感、过分把注意力放在避免失败上。正如肖恩•埃科尔所言,“你的注意力集中在什么上,什么就会成为你的现实。如果你专注于避免失败的路线,那么便会完成错失成功的道路……”由于我们的脑力资源和认知资源极其有限,如果我们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来考虑失败、来做大量防御性准备工作,而非为获得成功采取积极行动、甘冒适度风险,那么我们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正如美国创新大师戈登•麦肯齐所言,“我们许多人偏好安全甚于自由,极端到宁肯把自己死死限制在从前的生活经验里。你可能会屈从于对安全的渴望,选择生活在壁橱里(象征按部就班、死板僵硬的工作、生活方式),达到了最大限度的安全,却只有了最低限度的存在意义。”因此我们必须大胆而谨慎地把我们的职业标尺持续地从职业成功地图的安全区域向适度风险区域移动,不断扩大我们的行动领域;同时我们还要立足客观现实变化,对我们的职业成功路线图进行实时动态修正,以指导实践,如此我们才能最大程度增大财务收益、专业成长、价值贡献及充分实现自我人生意义的可能性。

寻找加速迈向成功的动力
   在绘制好职业成功路线图后,我们还要寻找加速迈向成功的动力,助力我们沿着路线图科学高效地前进。
   在日常工作中,面对任务安排我们往往会下意识地估算最终任务完成的成功率,如果我们对自身完成任务的能力存疑,我们有可能早早就选择放弃。研究表明,员工是否能最终完成工作与其自我效能感成正相关。自我效能即员工对自身能否胜任工作的心理评价。一般来说,自我效能感较高的员工,都能较好地完成工作和生产任务,从而进一步提升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形成良性循环。社会心理学家发现,自我效能感较高的员工通常属于“技能发展型”或“自我提高型”两种看似相互对立的模式。“技能发展型”员工会通过刻苦磨练和提升工作技能来完成生产任务,从而产生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而自我提高型员工面对工作首先会采取自我暗示等心理策略,激发正面的自我评价和较好的自我效能感,再以这种正面的心理感受激励自身去达成目标,最终也能实现良性循环。
   在面对较大工作项目安排时,我们可以把大项目分解为若干较小的、渐进式的目标,以人为降低工作难度,同时拉近目标与我们之间的主观距离;我们还可以积极回忆之前干类似工作取得成功的经验,并自我暗示这次也会获得成功,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不管是任务分解策略还是提醒自己过去取得的成功,都有助于让我们的大脑感知到目标越来越近,而且实现起来不那么难,这会让我们充满动力和干劲,加速前进。同时当我们觉得有可能成功时,成功就会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
   还有研究显示,如果我们觉得为了实现某个目标需要付出巨量的心智努力,那么我们过早放弃目标的可能性会更大。因此我们还有必要在任务开始之前重新计算完成工作所需要投入的心理能量和认知资源。把工作中不重要的任务惯例化,使之形成自动化反应,而为真正重要的任务和挑战储备充足的心智资源;坚持要事第一原则,把难度最大、最紧要的任务留在你精力最充沛时完成,如此你就不会觉得任务像想象的那么难。而当你感觉工作没那么难、目标越来越近,你越会加速前进直至取得成功。同时工作难度及目标远近不仅与客观事实有关,更加与个人主观感受高度相关。当我们以积极特质(积极情绪、积极心态、积极思维等)始终聚焦于成功而非失败、始终把工作当成挑战而非负担、始终明确认识到工作背后的巨大意义时,我们越会觉得工作没那么难,目标没那么远,从而持续激发大脑产生获得成功所必须的精力、驱动力、智能和认知资源。

学会消除内外部噪音
   在追寻并迈向职业成功的道路上,我们会接触到各种反馈、评价、安排、指示、沟通协调等海量信息。而在海量信息中我们要学会筛选积极有用的信息,过滤和消除掉各种干扰噪音,从而强化我们的工作专注力、加速迈向成功。上级给予我们的绩效评价和改进意见、团队同事在工作配合及沟通中对我们工作的善意提醒,内外部客户给予我们的建设性工作反馈,都属于非常有助于我们改进工作的积极信息。而那些对人不对事的情绪化指责、缺乏客观事实支撑的主观假设、评判,以及各种分散注意力、混淆视听的道听途说等都属外部噪音范畴。正如肖恩•埃科尔所言,噪音的4条标准是不可用、不合时宜、假设的和会分散注意力。在工作场所中,凡是不能促进我们改善和投入工作的信息均属噪音。
   除了外部噪音对我们工作的干扰,内部噪音对我们的伤害可能更大。内部噪音包括我们的自我怀疑、自我挫败的心理倾向,我们的悲观消极情绪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过度担忧等。心理学研究表明,悲观消极情绪降低了产生好结果的可能性,我们的想法越消极、越悲观、越是自我怀疑、越是对未来过度担忧,便越会导致我们信心不足、动力减弱、视野狭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降低,越会让我们错失成功机会和希望;进而导致我们的怀疑和担忧成为现实,这是自我挫败的预言。
   所以我们在努力屏蔽外部噪音的同时,更加要通过培养积极心态、积极情绪、积极思维并采取积极行动等,持续不断发出积极能量,消除内部噪音,如此我们才会重新注意并聚焦那些能够带来意义、成果和职业发展的积极信息。

积极启动,将积极现实传递给他人
   个体的力量是有限的,团队和组织的力量才是无穷的。我们要把体悟到的积极现实主动传递给他人。以积极进取、敬业实干精神潜移默化影响身边同事,多给予团队同事积极正面的反馈和建设性的工作建议与支持,而非对人不对事的情绪化评价和消极反馈,凝聚团结协作正能量;以积极动态视角勇于发现团队项目的创造性解决方案,并以责任担当精神主动实践、持续做出自身价值贡献;以组织公民行为和文化自觉行为,主动把自身职业成长融入组织发展,把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统一,成为践行组织核心文化理念,推动组织核心使命实现的坚定拥护者和践行者;如此我们才能与团队和组织一起积极进取、共荣共赢,创造更加丰满辉煌的未来。

主要参考文献
[1](美)肖恩•埃科尔,快乐竞争力[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积极情绪的力量[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美)肖恩•埃科尔,幸福原动力[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

本站声明: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

电话咨询
邮件咨询
在线地图
QQ客服